马来青年导演柯汶利在陈思诚的推荐下,执导了电影《误杀》,随后加入陈思诚的公司壹同制作,成为一线.
柯汶利是85后,出生于马来,祖籍福建,在台湾成长为华语电影圈新锐导演。小有名气之后,奈飞给他发出offer,请他指导其进军亚太的首部原创台剧《罪梦者》,而陈思诚也抛出了橄榄枝,给出执导电影《误杀》的价码。最终,在国际流媒体巨头与中国内地黄金市场之间,柯汶利倒向后者。
陈思诚依靠“土味悬疑”开宗立派后,不仅导演□□□□、编剧□□□□、监制一肩挑,其公司壹同制作还孵化了大批做执行的新人。如《误杀2》和电影版《三大队》的导演戴墨,《消失的她》的导演刘翔□□□、崔睿,网剧《唐㊣人街探案2》的导演姚文逸□□、王天尉等。无论电影还是网剧,“陈思成出品”已然成为卖相的保证。
毕竟中国电影一年365天的绝大多数时段,都不是大片捉对的胜景,而是门可罗雀的哀情。除了春节档领跑第一梯队的《唐探1900》,刚刚过去的2024年,在商业
是在“廖化作先锋”的暑期档,柯汶利的《默杀》收获13.51亿的票房,虽然这部电影和陈思诚没✅有关系,但在特别鸣谢环节还是Q了陈导,除了知遇之恩的人情世故,《默杀》正是一部典型的陈思诚式电影——
则是在“寒蝉凄切”的元旦档。由陈思诚监㊣制□□□□、新人甘剑宇执导的《误杀3》,上映首周便反超四字弟弟的《小小的我》拿下元旦档冠军。而在它院线发行的前几日,内地圣诞档票房刚刚跌破十五年来的新低,《误杀3》至少在数据上帮忙粉饰了中国电影的些许排面。
山寨□□□□、翻拍□□□、情绪刺激为代表的投机倾向,愈发成为大银幕上争相效仿的版本答案。正负价值一相抵,很难说是这类电影㊣救了大盘,还是这类大盘坑了电影。
对此,陈思诚曾在《唐探3》上映时接受专访,不仅以“天下文章一大抄”强势回应批评,而且展现出了不亚于导演能力的口才[1]——
除了巧舌如簧的自辩,陈思诚确实没有一味照搬,其动机有多浮躁,手段就有多讲究。如果说最低级的借鉴才是抄,高级一点叫洗稿,那么陈思诚达到的境界则是融梗。
融梗的妙处,是在“巧合”中圆滑藏身,在“似曾相识”中觅得自洽,一句“英雄所见略同”就能规避指控。
在这一点上,曹云金□□、大张伟就✅远不如陈思诚,由于二道贩子特征过于明显,没少经历脱口秀的公开处刑,前者被调侃——“你那相声需要有人写吗?家里今年断网啦,购买的《笑话大全》抄完啦?”后者被揶揄——“你当裁缝可以,你自己㊣买布行不行?人家都做成衣服,你给别人剪了,你是裁缝?”
赵本山□□、宋丹丹小品《昨天今天明天》中有个家喻户晓的“薅羊毛”梗,而陈思诚的精明之处,正是薅羊毛从✅不在一只羊身
陈思诚的制胜策略,虽然是靠“高潮迭起悬疑片”和“轻松搞笑喜剧㊣片”的固定组合,但作为一个有选片眼光的产品经理,他的偷师对象基本围绕作者电影。除了诺兰□□、盖·里奇□□□、希区柯克□□□、朴赞郁等常规素材库,冷门韩影《苔藓》的反转思路也启发了几年后的《唐人㊣街探案》[2]。
之所以说取其糟粕,去其精华,是因为陈思诚清楚,现实中有很多人受限于自身的知识系统,只能通过反刍进食,他们会对作者电影吹毛求疵,却不会对爆米花电影挑肥拣瘦。陈思诚同样清楚的是,和他眼界相同的影迷不会成为他的受众;而其主力票仓则对杰作保持一种生理性的疏离,很难啃得动原版。
一方面,他坚持不懈把海外佳作搬运到最广大的中国观众面前,验证了艺术是不分国界的;另一方面,他充分把握下沉市场对于作者电影的消化能力——即对伍迪·艾伦□□□、是枝裕和□□□□、王家卫式的文艺片有限接受,对塔可夫斯基□□□、费里尼□□□、伯格曼式的艺术片零容忍,这就解释了他在改编时要把原作的精华统统去掉。
比起懂创作,陈思诚更懂观众基本盘。他明白有些人只是假装博学,实际却将思考意识和㊣文化自觉性视作日常生活的沉重负担。譬如在《唐探》系列中,不乏已然过时的油腻俗梗和略带性剥削意味的荤段子,放在欧美圈子开门锁,类似的处理一定会被diss,但在我们这里,大家只会觉得是无伤大雅的笑料。
而是基本盘业已形成的审美偏好,决定了像《里斯本丸沉默》这类佳作,多半只能赔钱赚吆喝,而现阶段能在市面上跑出来的黑马,大多是画虎类犬的二流产品。
可如果抛开艺术不谈,陈思诚无疑才是中国导演的“一线”,无论是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第五代,还是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的第六代,都难以在票房成绩上望其项背。这股借由“了解市场”产生的强大势能,既是当事人自信的由来,也足以覆盖他在创作层面遭受的质疑与批评。
当然,凡事总有✅例外,在真正的电影人面前,陈思诚也会显露不好意思的一面。比如《沙丘2》在国内上映时,片方别出心裁地邀请陈导与
有网友曾感慨陈思诚的“命好”:原生家庭开明有钱,求学之路有惊无险,事业更是一帆风顺,当演员能红,当导㊣演能火,搞投资能发,结婚能找到佟丽娅,还能生大胖小子,天天莺莺燕燕,还一点不受影响,离婚了也能跟前妻和睦相处。要才华有才华,要财运有财运,要兄弟有王宝强[15]。
唯独豆瓣网友的挑剔和倔强,是陈思诚永远攻不下的城墙。2019年,在《误杀》的知乎观影场,作为监制的陈思诚就毫不客气地锐评起了豆瓣。而他发难的原由,竟然是因为豆瓣网友给印度原作《误杀瞒天计》的评分更高。改编了别人的创意,竟理直气壮地想得比原作更高的分,的确让人很难评。
国产电影翻拍的风㊣㊣气,陈思诚虽不✅是始作俑者,却有集大成的贡献,即通过《误杀》与《消失的她》摸索出“海外华人犯罪”这条安全可持续的新路,一举开启“环大陆犯罪片”的潘多拉魔盒。在罪案可以频发□□□、白道随意涉黑的异域,终年压抑的尺度城门洞开。
影评人子戈分析过其中利害。对创作者而言,它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表达自由,同样的故事,换个背景就能获得闪展腾挪的空间;对观众而言,它意味着相对纯粹的娱乐满足,能心无挂碍地感受大尺度;对主管部门而言,它恰与“纵观㊣世界风云,风景这边更好”的主流叙事相得益彰[4]。
这类仿作在短期内的超发同质,充分暴露了它的次品属性——色调饱和偏蓝,突出潮湿阴暗;角色大量流汗,凸显人性极端;情节一再反转,营造烧脑质感。
如今的电㊣影市场,翻拍片比横店的抗日神剧还密集:日本的《百元之恋》变成了《热辣滚烫》,韩国《老手》变成《大人物》,日本《盗钥匙的方法》被包装成《人潮汹涌》,意大利《完美陌生人》则变成了《来电狂响》,西班牙《黑暗面》和《看不见的客人》化身《门锁》和《瞒天过海》……
话说回来,其实改编本身不是问✅题,国产翻拍早年也有过《十二公民》这样的佳作,但一窝蜂地沉迷翻拍门锁电影,二创成瘾,在生搬硬套的同时以期捡漏,其做派难免不思进取。仅2020-2022年间,国产电影翻拍便扎堆上映20部以上,其中1/2的院
意大利电影《完美陌生人》内地票房5300万,同年翻拍的中国版《来电狂想》卖了6.41亿;杨幂主演的《我是证人》和《逆时营救》不仅改编✅韩国电影,还都请了韩国导演;同是演而优则导,苏有朋的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大获成功,黄磊的《麻烦家族》和梁家辉的《深夜食堂》却满盘皆输[6]。
开心麻花的喜剧采买堪称万国博览会,光线与万达则押注日韩青春片。其中最成功的改编,是票房25.47亿的《西虹市首富》;而最抓马的翻拍,则是经历撤档的《小小的愿望》,原作《伟大的愿望》是部韩国性喜剧,翻拍后不仅降了尺度,还换了一个相反的名字。
演员方面,包贝尔与堪称搬运专业户。前者执导的《阳光姐妹淘》□□□、主演的《我的女友是机器人》□□、监制的网大《东北恋哥》,后者参演的《破·局》《你是凶手》,均视日韩电影为衣食父母。两人珠联璧合的《“大”人物》,同样由韩国卖座电影《老手》改编而来[5]。
日韩小清新IP的在地化运营,至多是在情人□□、七夕这类小档期搂一把,真正起到行业示范效应的,还属陈思诚监制的《误杀》与《消失的她》。第二次当导演便投身翻拍的贾玲,则因话题营销方面的穿透性,被一部分人贴上了“女版陈思诚”的标
与此同时,本土IP翻拍也愈演愈烈。“西游”IP只有星爷和彩条屋能看;“封神”IP在乌尔善出手前等同“烂片”(现在也砸了);“三体”IP腾讯拍完奈飞㊣拍,奈飞拍完张艺谋拍;最爱炒冷饭的还属王晶,前脚拍完《追龙》,后脚就用同一场地拍了烂片《大嫂》,紧接着的《追龙2》和《追虎擒龙》,目标是把港片的老本吃干抹净。
纵观这批良莠不齐的翻拍大军,旧瓶装新酒者寥寥无几,而新瓶装旧酒者的弊端,则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:
如此浮躁的搬运风气,自会加速消耗观众的耐心,从去年一整年的情况来看,国产翻拍的红利基本见底。佐证之一,是包贝尔那部《大“反”派》院线票房惨败,黯然转入网络播出;佐证之二,是陈思诚监制的《误杀3》,故事也由改编变成了原创。连最爱鼓捣翻拍的人都主动踩了刹车,其信号不言自明。
当然,此前滥竽充数的翻拍变多,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原创受阻,扎根现实表现真问题,意味着变幻莫测的风险。
虽然电影行业不愿冒险反映真问题,但伪现实主义近年倒大有风行之势,一个字总结,就是蹭,用最简易的流量奇观消费最躁动的大众情绪。
在此一节,业界标杆自然还是陈导。《误杀3》路演时,陈思诚提炼出了一套新话术:“我现✅在㊣反而觉得,我们就需要所谓的产品经理。因为我们这么产品□□□□、这么算计□□、这么精明,电影市场还这么㊣差,我们还打不过人家游戏□□□、人家短剧,打不过那些东西。”
我们可以看到,在陈思诚南辕北辙式的“反思”下,电影市场不行不是因为创作者不够真诚,不是因为创作空间愈发逼仄,不是因为创作反馈愈发浮躁,只是因为算计得还不够。这是一种思维模型的谬误,当电影降格为㊣一种“愿者上钩”的娱乐,即便短期能卖座,最终也会跌入万劫不复的速朽轨道。
如同《芭比》在欧美性别文化中成为一种尺度,中国电影也流行“把陈思诚作为方法”——它在投✅资上是正向的,在审美上是反向的,即一部国产片“含陈量”越高,就越能吃到下沉红利。
对于这种投机属性,陈思诚曾多次予以否认,他指出迎合热点和创作规律相悖,电影的生产周期很长,就是想蹭也很难蹭得上[8]。然而从事创作的人都知道,热点和热点是不一样的,短期热点的确追不上,但只要能对长期热点添油加醋,就是以小博大的财富密码。
投机迎合的伪女权电影,本质是一种廉价的情绪疏导,好让女性观众在电影院把气出了,回家继续洗衣服刷碗。
剧评人毛尖对《消失✅的她》的批评有两点,一个是在不能自洽的逻辑中把富人描述得很naive,另一个则是沿袭了国产剧常有的赞富鄙穷的畸形价值观:底层健身教练娶了亿万富家千金,严重僭越了等级秩序,所以后续情节一定要安排凤凰男作恶,连最后的眼泪都只是流给腹中胎儿[9]。
作为一部商业片,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对类型的把握驾轻就熟,但在原作《百元之恋》面前,它的问题也很鲜明。如剧情和拳击的生硬联系,角色并不热爱这项运动,她只是需要一个救命稻草来自证不是废柴。如果始终未能找到闪光点,其存在仿佛就是羞耻,这种意识缺少日本原版对于底层境遇的朴素悲悯[10]。
王宝强导演的《八角笼中》则体现了一份力有不逮的粘合。他希望将自己在李杨□□□、韩杰□□□、贾樟柯电影中饰演的边缘草根,跟在陈思诚□□、徐峥□□□□、黄渤作品中出任的土味活宝做整合。
而徐峥那部《逆行人生》虽然有着不俗的完成度,但在立意上却不免何不食肉糜的轻佻。相较于片中的底层外卖员为身患绝症的女儿凑手术费的绝望,主角身上属于落魄中产的痛苦,不过是阶层优越感幻灭的挫败,以及无法再待在上升通道的颓然,他只需要把房子由大换小,就能与垂影自怜的矫情达成和解[13]。
作为一部典型的电影节电影,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的镜头摇晃对于院线观众并不友好,内核也与诺兰《星际穿越》相似,难称新鲜,但在情怀加持与同行衬托之下,它还是成为了精英媒体眼中的年度黑马。这类电影是多元生态的组成部分,但追捧为行业标杆则具备误导性,因为它无法撑起主流观影市场。
韩寒的《飞驰人生2》整体优于前作,世俗与热血相互角力带来的沉郁,部分冲淡了韩寒电影故有的抖机灵。但在剧作严密性上,它继续暴露创作者才情有余而耐心不足的特点,刻画情节过于随心所欲,对转折缺乏必要铺垫。而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成色,才是一部电影得以进阶的重点所在[10]。
内地代表是吴京,香港代表则是林超贤。从徐克的《智取威虎山3D》算起,这一类型保有红利期长达10年,一度是港片北上合拍首选,但结合近期市场表现,已经很难复制高点的成绩。
的共同点,这种整体层面的短视属性,可视为行业面对不确定性的反应。换句话说,它不是因,只是果。
而为数不多重金㊣投入□□□、费时制作□□□□、敢于加杠杆的A级商业片,均背靠“爱国主义”(《八佰》)□□、“集体主义”(《流浪地球》)□□□、“传统文化”(《哪吒》)等属性存身。一旦这些工业大片在重要档期断供,电影市场就会陷入阶段性疲软。
清华社会学者孙立平在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低息状况下的民间高储蓄时发现,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,除了会导致人的短期行为(如投机),也会导致极端化的长期行为(如不消费)。其结论是:老百姓不是喜欢存钱,而是不清楚未来如何,所以不敢花钱[14]。
归根结底,电影市场想要繁荣,电影就不能仅仅被看作艺术表达,而是应当首先被视为一个产业。一部电影从立项□□□、筹备□□□、制作□□、审批□□□、发行□□□□、宣传到放映㊣的一系列环节,应当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。
关于《解密》的票房惨案,有人说因为谍战是一个被拍滥了的电视剧题材;有人分析创作者并未试图转型,他只是想吃“主旋律+工业化”的红利,却不料进场过晚;还有人认为诚师其实很在意影迷对自己的评价,为了摆脱“只会赚钱的商人”的标签,这次干脆连✅票房都不要了——他真的□□□□、我哭死!
这一点,在宁浩2024年的两部阐述原子化与㊣娱乐至死的时代病理的新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:春节档上映的《红毯先生》,历经撤档后重映,累计票房仅有9365万;国庆档上映的《爆款好人》,2714万的票房更像是对片名中“爆款”二字的讥讽。
在创意行业的生产力不能被尽情释放□□、大众市场的观影需求不能被充分发掘□□□□、主流观众的审美习惯不能被悉心培养的当下,市面上那类投机之作越成功,诚意之作越失败,就越显得中国电影的铜板,现阶段只能跪着去挣。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
2025-03-23